傳統產業發展重點:按照“產業集聚化、產線智能化、產品高端化”的思路,加快發展食品加工、冶金、建材、特色輕工等傳統優勢產業,以提檔升級為主線,以智能化、綠色化為主攻方向,不斷提高資源優化配置能力和專業化協作分工水平,提升質量品牌和發展層次,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福建制造基地。
建材行業突出新型化、環保化發展,著力推進創新轉型、產品結構調整,發展建筑衛生陶瓷、新型墻體材料等。到2025年,全省建材產業規模達到6200億元。
以龍巖、產業基地為重點,發揮福建水泥、華潤、金牛、龍麟、紅獅等重點水泥企業作用,發展高品質水泥和特種專用水泥,加快發展預拌砂漿、高性能混凝土、裝配式混凝土建筑構配件及水泥制品。實施水泥企業節能減排技術改造,加快高效粉磨技術、高效能燒成系統技術、高效脫氮脫硫技術等新技術新裝備的推廣應用。以漳州、福州等地為重點,發揮福耀、旗濱等重點玻璃企業作用,開發應用平板玻璃生產節能降耗減排新技術、玻璃配料粒化技術、富氧或全氧燃燒技術,重點發展汽車、電子及太陽能用等高端玻璃深加工產品,推進玻璃生產過程數字化智能化改造,發展具有節能、安全等性能的建筑玻璃產品。
以泉州等地為重點,優化石材產業發展布局,推進石材企業集中入園和整合提升。引導溪石、水頭康利、奧力石業等重點企業發展深加工、高附加值的建筑飾面石材制品,提高加工精細化水平,延伸產業鏈。推進石材產業資源綜合利用技術應用,支持企業綜合利用邊角料、石粉等廢料研發生產人造大理石、石材馬賽克、加氣混凝土砌塊、石粉磚、石粉脫硫劑、機制砂等產品,提高石材綜合利用水平。
先進環保裝備方面:推動大氣污染防治環保裝備發展,重點在電力、水泥、垃圾焚燒、鋼鐵、冶煉等煙塵處理領域,發展煙氣脫硫脫硝、有機廢氣凈化、轉爐煤氣凈化回收、有機溶劑回收裝置成套裝備,開發電袋復合除塵、移動極板靜電除塵等技術設備和大型垃圾焚燒成套設備。推動水污染防治環保裝備發展,重點發展膜材料和組件、高濃度難降解工業廢水成套設備、垃圾填埋滲濾處理、紫外線消毒等技術與設備。
制造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堅定不移建設制造強國,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提高經濟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這是以習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就推動“十四五”時期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福建省堅決貫徹落實習總書記關于制造強國戰略重要論述,省委十屆十一次全會明確提出,要毫不動搖把新型工業化作為現代化的著力點,深入推進先進制造業強省建設。
“十四五”是福建省全方位推進高質量發展超越、加快新時代新福建建設的關鍵五年,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是關系全省經濟全局的重大戰略任務。根據《福建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結合福建制造業發展實際,特制定《福建省“十四五”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專項規劃》。本規劃是指導今后五年福建省制造業發展的綱領性文件,主要闡述規劃期內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發展環境、總體要求、發展重點、主要任務和保障措施等,規劃期限2021—2025年。
“十三五”以來,福建省堅持以習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習總書記對福建工作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按照省委和省政府工作要求,堅持高質量發展落實趕超,科學統籌穩增長、調結構、增動能、優服務,產業規模進一步壯大,質量效益持續提升,制造業發展取得明顯成效。
——工業總量躍上新臺階。2020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業務收入達5.55萬億元,是2015年的1.4倍,在全國位次從第8位提升至第5位。2016—2020年,全省規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7.1%,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6個百分點;工業投資年均增長10.5%,高于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速2.8個百分點;技改投資年均增長14.8%。
——產業結構持續優化。主導產業加快發展壯大,電子信息產業“填芯補屏”取得突破,產業鏈向中高端躍升;機械裝備產業加快智能化、高端化升級,產業規模不斷壯大;石化產業積極拓展產業鏈上下游,“兩基地一專區”集聚發展水平提升;2016—2020年,電子、機械、石化三大主導產業規上增加值年均增長8.4%,高于規上工業1.3個百分點。“十三五”期間,新興產業實現倍增發展,2020年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超6000億元。傳統產業加快轉型升級,實施省重點技改項目3900多項、總投資1.27萬億元 ,實施“機器換工”約7萬臺(套)。
——自主創新能力明顯增強。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突破6200家,是2015年的3倍多。創新載體數量穩步增長,擁有省級及以上企業技術中心648個,其中67個;重點實驗室246個,其中10個,企業重點實驗室84個;技術創新示范企業27家。科技企業孵化器備案總數達178家,各類眾創空間達500多家。福廈泉國家高新區獲批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納入國家全面創新改革布局。
——質量效益持續改善。2020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348點,創歷史新高,實現利潤總額3470億元,為2015年的1.5倍。工業全員勞動生產率由2015年的24.49萬元/人上升到2020年的38.56萬元/人。
——融合發展成效明顯。全省信息化、兩化融合發展指數以及互聯網普及率均位居全國前列;加快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2020年,數字經濟增加值突破2萬億元,占全省GDP比重約45%。全省列入國家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15個、大數據產業發展試點示范項目8個,列入國家智能制造綜合標準化與新模式應用專項23個。獲評國家服務型制造示范企業(項目、平臺)19家,數量位居全國前列。廈門市、泉州市獲評國家服務型制造示范城市。
——綠色發展成效顯著。2016—2020年,規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累計下降21.9%,超額完成國家下達任務。截至2020年,全省共有綠色工廠76家、綠色設計產品151項、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11家、綠色園區2個。“十三五”以來,退出煤礦164處、去產能1228萬噸,分別完成國家下達福建省退出煤礦數量目標任務的210.3%、去產能目標任務的204.7%。
——產業集聚程度明顯提高。千億產業集群培育加速推進,產值超千億元集群數量較2015年翻番。實施工業(產業)園區標準化建設行動,推動16個試點園區加快園區標準化建設。組織實施工業園區改造升級工程包項目274項,完成投資近500億元。強化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建設,培育省級以上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31家,其中15家。
——企業實力大幅提升。2020年,規模超百億元工業企業達47家,千億企業2家;10家企業入圍“中國企業500強”,15家企業上榜“中國制造業民營企業500強”;“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17家、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826家,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產品)27家、省級222家;科技小巨人企業2301家;全國質量標桿22個,全國工業品牌培育示范企業14家,獲省政府質量獎工業企業30家。
當期,全省制造業形成了較好的發展基礎,但也面臨著一些問題和挑戰。國際經濟環境日趨復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創新研發能力仍不夠強,企業研發機構數量不多、規模偏小,創新投入不足,科技資源轉化利用率不高;產業結構有待進一步優化,全省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偏低,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基礎零部件、基礎材料、基礎工藝配套能力薄弱;產業要素保障仍然不足,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有待提升,高層次領軍人才、經營管理人才、高素質專業技術人才等人才隊伍建設仍需加強。
——新階段新理念,為福建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強調要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與以往發展模式的不同,在于發展動力、發展方式的轉變,傳統依靠勞動力增加、資本和土地規模擴張的發展方式難以持續,資源環境壓力對綠色可持續發展提出更高要求,必須采取以創新為動力的內涵式發展模式,加快由速度提升向質量效率提升轉變。福建省制造業必須遵循新發展理念,把創新擺在核心位置,把碳達峰、碳中和、綠色發展作為內在要求,堅持協調、開放和共享發展,優化產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提升核心競爭力,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超越,加快實現從制造大省向制造強省的轉變。
——構建新發展格局,為福建省制造業開放合作和塑造競爭新優勢提供了新機遇。“十四五”制造業發展面臨諸多不確定性因素,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蔓延、“逆全球化”抬頭、大國之間的戰略博弈持續升級,全球投資和貿易規則面臨結構性沖擊。以習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指出,要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福建省制造業要抓住新發展格局重塑的戰略機遇期,發揮自由貿易試驗區、海絲核心區、生態文明示范區等“多區疊加”的區位優勢,積極服務和深度融入新發展格局,夯實產業鏈供應鏈循環基礎,在國內產業循環中搶抓產業鏈關鍵環節,同時加快融入國際產業鏈,提升開放合作水平,搶抓機遇做優做強。
——全方位推進高質量發展超越,對福建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全方位推進高質量發展超越,是習總書記親自擘畫、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戰略,是以習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賦予福建的重大歷史使命和重大政治責任,是新時代新福建建設的重大歷史機遇。在“十四五”開局之年,習總書記親臨福建考察指導并發表重要講話,提出奮力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福建篇章的重要要求,充分體現了習總書記對福建發展的殷切希望。福建省正處于工業化提升期,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是全方位推進高質量發展超越的重要戰場。福建省必須打好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攻堅戰,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鏈,推動制造業結構優化和轉型升級,為全方位推進高質量發展超越提供有力支撐。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度演進,為加速福建省產業升級帶來全新動力。當前以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正在改變傳統制造模式和生產組織方式,推動傳統產業加快轉型升級和前沿新興產業加速發展壯大,制造業新的增長動能不斷加強。福建省必須緊跟產業變革大勢,堅定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推動集成電路、新型顯示、核心硬件、智能軟件、工業互聯網等產業規模化、高端化發展,深化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發展,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拓展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增長空間,培育形成新的增長點,加快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升級。
以習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總書記對福建工作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聚焦“在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上取得更大進步,在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上展現更大作為,在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上邁出更大步伐,在創造高品質生活上實現更大突破”的重要要求,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積極服務和深度融入新發展格局,毫不動搖把新型工業化作為現代化的著力點,以全方位推進高質量發展超越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智能化、數字化、高端化、綠色化為導向,大力實施福建“強制造”計劃,著力增總量、優存量、促增量、提質量,推動制造業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圍繞構建“六四五”產業新體系要求,做大做強萬億主導產業,提檔升級傳統優勢產業,加快發展前沿新興產業,優化提升產業結構,全方位打造制造業新體系、培育制造新模式、塑造產業新生態,以更高水平推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超越,加快建設先進制造業強省,為奮力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福建篇章提供堅實支撐。
——創新引領、高質發展。堅持把科技創新作為動力源,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立以企業為主導的產學研協同創新體系,加大創新支持力度,優化創新生態環境,激發創新創造活力,推動科技自立自強,打造更多“獨門絕技”。把提升質量效益作為中心任務,堅持總量擴張和質效提升并舉,全面提升產品質量,提高生產效率,塑造福建制造新優勢。
——數字驅動、智能發展。順應加快數字化發展的新趨勢要求,發揮福建數字經濟發展的先發優勢,大力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打造福建制造業發展的新動能。
——企業融通、集聚發展。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加強規劃引導,激發企業主體活力,引導龍頭企業與中小企業建立高水平、專業化的協作配套關系,形成集龍頭企業、中小企業、研發機構、公共服務等于一體、共生共榮的產業生態系統。打造一批高水平的產業園區,構建綠色制造體系,推進清潔生產和節能減排,促進產業集約集聚、綠色低碳發展。
——優化布局、協調發展。落實國家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優化全省產業發展布局,推動閩東北、閩西南兩大協同發展區產業協同發展。引導各地依托資源稟賦和區位優勢,以各類園區為支撐,加強產業差異化發展和區域合作互動,避免同質競爭,著力構建重點突出、特色鮮明、協調發展的區域產業總體格局。
——暢通循環、開放發展。積極服務和深度融入新發展格局,把深化開放合作作為重要路徑,明確福建在新時代國內國際雙循環中的定位,積極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全面提升制造業國際交流層次和開放合作水平。以擴大消費需求和有效投資牽引制造業供給,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優化制造業供給結構,引導企業更深度地融入國內國際產業循環。
到2025年,全省制造業綜合實力持續增強,產業結構、創新能力等得到全方位優化提高,質量效益和綠色發展水平得到高質量提升,發展水平走在全國前列,為全方位推進高質量發展超越奠定堅實基礎。
——產業結構優化。全省規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6%,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保持在三分之一左右,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產值比重提高到23%。其中,電子信息、先進裝備制造、石油化工、現代紡織服裝規模超萬億元,食品加工、冶金、建材規模超5000億元;超百億元工業企業達60家以上。
——創新能力增強。高新技術企業達8000家;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達750個,省級以上工程研究中心達140個,省級以上企業重點實驗室達120個;有研發活動的規上工業企業占全部規上工業企業比重達40%。
——質量效益提升。高成長、高科技、高附加值、高投入、高效益的發展特征更加明顯,累計培育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000家、省級單項冠軍企業300家;規上工業全員勞動生產率提高到40萬元/人;工業投資年均增長8%;關鍵業務環節全面數字化的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比例達66%以上;省級工業互聯網示范平臺數達20個以上;省級工業企業質量標桿達90個。
——綠色發展明顯。全省規模以上工業萬元增加值能耗下降率完成國家下達任務;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力爭達到80%;累計創建綠色工廠300家、綠色園區20個。
做大做強電子信息和數字產業、先進裝備制造、石油化工、現代紡織服裝等主導產業,整合資源、優化布局,著力引進一批高端項目,在強鏈上補短板;培育壯大一批龍頭企業,在競爭中育新機;重點打造一批產業集群,在集聚中匯資源,通過強鏈補鏈延鏈,推動全產業鏈優化升級,提升產業影響力和國際競爭力,到2025年,主導產業規模均超萬億元。
突出“增芯強屏”延鏈補鏈發展,重點發展特色專用芯片、柔性顯示、LED、自主計算機整機制造及以5G為牽引的網絡通信等領域,深入實施數字經濟創新發展工程,加快數字產業化進程,培育壯大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到2025年,全省電子信息和數字產業規模持續壯大,其中電子信息產業規模達到1萬億元。
依托福州、廈門、泉州、莆田等重點區域,推進集成電路特色園區建設,加快形成“一帶雙核多園”的集聚發展格局。發揮聯芯、士蘭微、瑞芯微等重點企業作用,加快發展高端芯片,突破28納米以下先進制程工藝,推動MEMS傳感器生產線建成投產。推動三安化合物半導體、士蘭微化合物半導體等項目建設,提升高速芯片、高功率芯片、5G射頻芯片和5G功放芯片等制造工藝水平。研發并產業化內存封裝、系統級封裝、晶圓級封裝等先進封測技術,提升通富、渠梁等企業的生產能力和技術水平。發展特色集成電路設計業,重點開展智能物聯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芯片研發,推進集成電路企業和研發機構移植使用國產軟件工具,引導芯片設計與應用結合,著力提升消費電子領域芯片設計競爭力。增強集成電路材料和裝備本地配套及服務能力,支持大尺寸硅片、光刻膠、高純化學試劑、電子氣體、化合物半導體材料、濺射靶材以及沉積設備、刻蝕設備、半導體檢測設備等研發和產業化。支持建設兩岸集成電路測試省級公共服務平臺,深化閩臺集成電路技術研發、人才培養等領域合作。
依托福清融僑開發區、廈門火炬高新區、莆田高新區等產業集聚區,做強做優玻璃基板、面板、模組、整機等新型顯示全產業鏈。著眼前沿顯示技術發展和市場需求,加強液晶、光刻膠、光學基膜、電子墨水、有機發光材料、電致發光量子點等核心基礎材料研究與自主開發。引導京東方、天馬微、冠捷、宸鴻、友達、華佳彩、合力泰等重點企業加快發展,著力攻克OLED蒸鍍工藝、彩色電子紙、Mini/Micro LED等一批關鍵技術,加快3D顯示、激光顯示等新型顯示技術研發布局。加快天馬微6代柔性AMOLED、電氣硝子玻璃基板三期等項目建設,發展柔性顯示、低溫多晶氧化物、金屬氧化物等新型顯示面板及模組,加快培育光學膜、偏光片、玻璃基板、觸控IC等核心材料和關鍵元器件。開發彩色電子標簽、線上教育平板、電子公交站牌、智能擋光玻璃等終端產品。
以廈門、泉州、福州、漳州、龍巖等地為重點,依托廈門半導體產業化基地、漳州立達信小鎮、安溪光電產業園等產業集聚區,完善LED芯片到產業應用鏈條,帶動LED產業向上下游兩端延伸。發揮三安光電、乾照光電、兆元光電等重點企業作用,加強外延片、芯片研發攻關,推進石墨烯、量子點、OLED、Mini/Micro LED等技術創新,加快在手機屏幕、電腦顯示器、汽車顯示等領域推廣應用。強化高性能封裝等環節協同創新,加強下游新產品、新技術集成創新和二次創新,發展中高端、個性化的商業顯示和照明系統設計制造。
依托福州高新區、廈門火炬高新區、莆田高新區、漳州臺商投資區等集聚區,發揮星網銳捷、新大陸等重點企業作用,發展計算機和服務器產業、新型移動終端設備和以5G為重點的通信產業與設備。引導浪潮、神州鯤泰、海峽星云、升騰資訊等重點企業加快發展,推動國產整機、服務器制造生產,帶動相關關鍵零部件、核心元器件協同發展。推進大唐5G東南產業基地、永定國動通信產業基地等項目建設,加強核心芯片、顯示屏、基站天線G核心器件產品開發及產業化,發展5G微基站、智能手機、金融智能POS機及各類通信設備與終端等產品,推動AR/VR終端產品研發生產。推動天通衛星、新一代高通量衛星等應用,培育發展海洋衛星應用產業。
提升工業軟件發展水平,推動工業軟件、大數據和制造業深度融合。發揮福州作為國家工業互聯網二級節點和全國新的數據交換口岸優勢,促進工業軟件和工業互聯網協同發展。發揮中海創、盈趣科技、摩爾元數、華拓自動化、卡倫特、閩光軟件等企業作用,重點在電力、鋼鐵、石化、裝備、紡織、食品等行業領域,突破數據集成、平臺管理、開發工具、微服務框架、建模分析等關鍵技術瓶頸,發展工業研發設計、三維CAD、生產制造、經營管理和服務等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工業軟件產品及應用解決方案,大力推廣應用具有自主技術的工業軟件。深度挖掘數據價值,引導美亞柏科、頂點軟件、美圖、南訊軟件、特力惠等企業,加快數據存儲、清洗挖掘分析、自然語言理解等大數據技術研發,著力構建自主可控的大數據產業鏈、價值鏈和生態系統。發揮省電子集團云計算中心數據存儲、算力等資源優勢,推動工業大數據發展應用,加速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升級。
依托福州、廈門、漳州物聯網產業集聚區,發揮新大陸、上潤精密、信達股份、慧翰微電子、冠林科技等企業作用,以物聯網開放實驗室等為技術與標準支撐平臺,重點引進傳感器、應用軟件、智能硬件等領域項目,帶動物聯網相關產業集聚發展,打造全國物聯網產業樣板基地。加快窄帶物聯網推廣,推動NB-IoT技術在水氣電表、橋梁建筑、資產追蹤、地下管網、水產養殖等多領域應用,培育發展新業態。發揮省物聯網產業聯盟等資源優勢,開展產業對接交流活動,推動上下游企業加強合作。推動金龍汽車、東南汽車、云度汽車等企業和相關科研院校加強產學研用聯合攻關,開展智能車載終端研發、新能源車數據監控平臺建設。實施福州、廈門5G車路協同示范項目,發展自動駕駛公交、重載貨運、擺渡接駁等智能網聯汽車,打造國內的車聯網產業集聚區。
依托福州新區、中科院海西研究院、國家大學科技園,加快推進福州人工智能產業基地建設,培育和壯大人工智能產業。引導云知芯、瑞芯微、瑞為等企業加快智能語音、智能感知、AI交互、圖像識別等產品研發和產業化。鼓勵開展類腦芯片基礎理論、類腦信息處理等前沿技術研究,推進類腦芯片的自主研發生產。支持開展以深度學習為核心的計算機視覺、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生物特征識別、新型人機交互、自主決策控制等算法研發,加快智能視覺AI開放平臺的推廣應用。推動算法創新與芯片設計聯合優化,支持人工智能應用軟件創新升級,開展針對垂直應用場景的專用人工智能芯片的研發和產業化,重點開發基于類腦芯片的智能系統以及AI終端解決方案,促進軟硬件協同發展。依托廈門智能視聽產業基地,發展智能可穿戴設備、智能終端設備,推動智能視聽產業集聚發展。
突出高端化智能化發展,重點發展汽車、工程機械、電工電器等領域,發展壯大智能化專用設備、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等高端裝備產業,提升關鍵基礎零部件配套能力。到2025年,全省先進裝備制造產業規模達到1.2萬億元。
培育壯大以福州、寧德、莆田為重點的乘用車產業集群,以廈門、漳州為重點的客車產業集群,以三明為重點的卡車產業集群,以龍巖為重點的專用汽車產業集群。支持寧德上汽、龍海金龍、閩侯青口、三明埔嶺等汽車產業園加快建設,促進優質生產要素集聚,全面提升園區產業配套發展水平。發展福耀玻璃、正興車輪、佳通輪胎、正新輪胎、閩鋁輕量化車身等重點產品,做強汽車零部件產業,引進和培育傳統汽車的發動機、變速箱、電子電器,智能網聯汽車的智能駕駛艙、雷達和視覺傳感器、駕駛員輔助設備、車路協同設備等汽車核心零部件項目,提高零部件本地化配套能力和科技綜合實力。支持整車企業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加快布局智能網聯汽車,支持平潭無人駕駛汽車測試路段、福州物聯網產業基地5G智能網聯車路協同等項目建設,推動汽車與大數據、人工智能、5G、物聯網等融合發展。
以廈門、龍巖、泉州等地為主要集聚區,發揮龍工、廈工、晉工、泉工、林德叉車、南方路機、鐵拓機械等重點企業作用,發展挖掘機、叉車、裝載機、混凝土攪拌機械、制磚機械等工程機械整機,開發制造大型超大型工程機械、智能化高等級路面維修養護成套設備等一批高端整機,不斷提升產品品質。鼓勵主機制造企業和配套生產企業協同創新,共同突破行業發展亟需的關鍵基礎零部件,補齊配套產業鏈。大力發展大型、精密、特種鑄鍛件,研發高中壓液壓油缸、泵、閥等元件,提高軸承、齒輪和其他傳動件的性能和水平,滿足省內主機配套需求。
以福州、廈門、南平、漳州等地為主要集聚區,加快電工電器產品創新,促進產業向中下游發展。引導廈鎢電機、安波電機、亞南電機等重點企業加快發展伺服電機、智能電機、新能源汽車電機等高端產品。著力提升通用電機節能降耗技術水平,開發高效電機,發展新型電動水泵等外延產品。推動閩東電機電器產業集群轉型升級,提高電動工具、中小電機等勞動密集型產品技術含量和質量檔次。推動廈門鎢業稀土永磁電機產業集群等項目建設,發展永磁電機產業。發揮天宇電氣、中能電氣、ABB、施耐德等企業作用,積極引進電力變壓器、電力電容器、高壓直流輸電關鍵部件等產品生產企業,壯大福州、廈門輸配電及控制設備產業集群,建設高壓、超高壓開關的協作配套體系。加快發展智能電網設備、特種專用電纜,壯大南平電線電纜產業集群。發展數字化配電技術和相關設備,推動數字化配電技術與智慧能源融合發展。
以福州、泉州、龍巖、漳州、三明為主要集聚區,發揮鑫港紡機、佶龍機械、龍溪軸承等重點企業作用,發展紡織機械、石材機械、智能制造裝備關鍵零部件等產品,加快晉江智能裝備產業園、泉三高端裝備產業園建設。加大機械基礎件領域補短板力度,推動龍頭骨干企業聯合高校、科研院所等科研資源協同攻關,加快高速高精度軸承、重載齒輪、模具等機械基礎件研制。
以泉州、漳州、廈門、福州、莆田為主要集聚區,推進洛江智能裝備產業園和南靖閩臺精密機械產業園等建設,發揮嘉泰數控、東剛機械、威諾數控、正豐數控、沙迪克、揚森數控等重點企業作用,發展精密數控加工中心、多工位復合數控機床、慢走絲線切割機床等產品,加快滾動絲桿、主軸頭、數控系統等配套發展,補齊機床核心功能零部件短板。支持航天思爾特、華數機器人、微柏等企業集成研發焊接、搬運、碼垛、噴漆、車間物流等專用工業機器人,推動控制系統、高精度伺服電機、減速器、傳感器等研制,補齊機器人關鍵核心零部件短板。
突出一體化、精細化發展,著力打造“兩基地一專區”,合理增加煉油能力,增強烯烴、芳烴等原料供應能力,推進石化產品精深加工,發展塑料、橡膠和專用化學品。到2025年,全省石油化工產業規模達到1萬億元。
重點推進“兩基地一專區”大型石化項目建設,提高煉化一體化水平,增強烯烴、芳烴等基礎原料保障能力。湄洲灣石化基地推進永榮新材料丙烷脫氫制丙烯及下游新材料、國亨化學丙烷脫氫(PDH)及聚丙烯(PP)等項目建設。漳州古雷石化基地推進中沙古雷乙烯、古雷煉化一體化二期等項目建設。福州江陰化工新材料專區推進中景石化聚丙烯、萬華化學(福建)產業園等項目建設。
推進石化園區構建差異化的精深加工產業鏈,大力發展各類石化中下游產品。依托泉港、泉惠石化工業園區和漳州古雷石化基地,推進產業鏈中下游強鏈、延鏈、補鏈項目建設,增加三烯三苯及乙二醇、PX、環氧丙烷等生產能力,發展苯乙烯、醋酸乙烯、EVA、ABS、MMA等重點產品。福州江陰化工新材料專區進一步做大中景/中江石化聚丙烯系列產品,開發替代進口高端品種;依托萬華化學(福建)產業園,提升TDI生產工藝技術和產能,新增MDI產品,延伸開發聚氨酯系列產品。石門澳化工新材料產業園、連江可門化工新材料產業園以發展石化產業鏈中下游項目為主,增強己內酰胺/聚酰胺6產業鏈,拓展聚酰胺6的工業用途,延伸開發新產品,發展己二腈/聚酰胺66產品。
圍繞煉化一體化項目,延伸發展新型高檔汽車用塑料、包裝材料、農用管材、醫用材料等塑料產品。推進生物可降解薄膜材料開發生產,加快發展高性能特種用途薄膜、功能性復合膜材料和新型功能性藥用包裝薄膜,推動百宏功能性聚酯薄膜項目建設。發展建筑、市政給排水用新型塑料管道系統,開發生產綠色環保、節材節能、創新設計的日用塑料產品。大力發展溶聚丁苯橡膠、稀土順丁橡膠、丁腈橡膠、乙丙橡膠等高性能合成橡膠。
發展蝕刻劑、封裝材料、高純試劑、特種氣體、溶劑、電子專用膠黏劑、功能樹脂等專用電子化學品。依托南平邵武金塘工業園區、龍巖上杭蛟洋工業園區、三明三元黃砂新材料循環經濟產業園等集聚區,強化南平資源化學產業技術研究院、三明氟化工產業技術研究院等研發創新平臺支撐,發揮三愛富、永晶科技、永和新材料、東瑩化工、海斯福化工、三農新材料等企業作用,發展含氟聚合物新材料、含氟精細化學品及中間體,補齊電子級氫氟酸、鋰電池電解液等產業鏈關鍵環節,推動氟化工新材料產業集聚發展。
突出品牌化、高附加值發展,以產業集聚化、產線智能化、產品高端化為重點,提升拓展高端紡織品供給應用,重點發展化纖、棉紡織、染整、服裝及產業用紡織品、鞋業等領域。到2025年,全省現代紡織服裝產業規模達到1.4萬億元。
依托長樂、晉江、石獅等產業集聚區,推進紡織化纖行業技術改造,突破差別化纖維、功能化纖維等關鍵技術,發展生物基纖維、循環再利用纖維。引導恒申、永榮、金綸、百宏、賽得利等重點企業加快開發新型功能性纖維等產品,加大下游企業高性能纖維混紡、高支高品質紗線及其織物的研發力度。推進賽隆科技綠色纖維產業園等項目建設,發展新型天然纖維、纖維素纖維、功能性纖維、差別化纖維等高技術纖維產品。推進百宏滌綸工業絲項目建設,發展應用于車用材料、海洋工程、軍用裝備、醫療健康等領域的特種化纖材料。加快前沿纖維技術攻關,著力突破納米、智能、生物醫用等纖維關鍵技術,力爭在碳纖維、芳綸、聚苯硫醚、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等高端纖維領域取得突破。
依托晉江、石獅、長樂等產業集聚區,提升棉紡清梳聯、粗細絡聯、無梭織機等紡紗織布全流程智能化高效生產線技術,增加新型緊密紡等新型紡紗織造裝置,加強差別化纖維、再生纖維素纖維紡紗、織造產業鏈協同開發。推進立華智紡高檔智能化紡紗品、荔枝新材料高端紡織面料生產線等項目建設,促進高檔精梳紗線、多種纖維混紡紗線及織物的開發,發展差別化、功能性、綠色環保的高附加值產品。引導長源、新華源、金源等重點企業應用全流程智能化紡紗設備、物流輸送系統和管理系統,打造棉紡數字化無人示范車間。推廣針織超密超薄型面料織造,拓展無縫成形、電腦控制、針織立體成形編制、產業用針織品等技術應用,提高針織及后加工產品能力。支持晉江、長樂、永安等產業集聚區建設先進織造生產基地,促進織造面料向多領域、多品種及高速闊幅、智能化方向發展。
依托晉江、石獅、連江可門等產業集聚區,引導印染行業向科技、時尚、綠色方向發展,提高印染高效低耗、污染物治理、清潔生產水平,發展高效前處理、無水少水染色、數碼噴墨印花等低能耗、低水耗、低污染物排放的綠色生態染整加工技術。加快推廣數字化智能化印染、清潔染整、功能性整理、新型染色、復合面料等技術裝備和加工技術。鼓勵企業開展重點生產工藝和環節的智能化改造,推廣全自動染料助劑稱量配料輸送和精準投料集成系統、數字化分色測色配色系統和快捷個性定制系統、數據自動采集及智能控制系統、印染大數據集成管理系統、自動集成式倉儲物流系統等,逐步實現印染數字化、智能化、云服務化。
依托晉江、石獅等產業集聚區,持續壯大服裝和產業用紡織品產業。發揮安踏、361度、九牧王、柒牌、七匹狼、利郎、勁霸等重點企業作用,發展運動服裝和休閑男裝,加快耐熱阻燃、防輻射、抗靜電、養生保健、芳香型、防創傷、變色等服裝設計研發。推廣大規模個性化定制、柔性化制造,鼓勵實施小批量、多品種、快時尚生產。積極引入國際高端鞋服設計資源,融科技、創新、設計、創意于一體,增加多元化、優質化產品供給,做強“閩派”服裝品牌。提升產業用紡織品的戰略地位,推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開展材料研發、標準制定等對接。發揮福能南紡、冠泓、興泰等企業作用,發展產業用紡織品,促進非織造、機織、針織及立體成型編織、功能后整理、復合加工等共性關鍵技術開發及產業化應用,推動醫療衛材、安全防護及新基建等主要領域的產業用紡織品開發與應用。
依托泉州、莆田等產業集聚區,發揮華峰、特步等重點企業作用,促進鞋材面料高端化、制鞋工藝智能化、鞋機裝備自動化、行業品牌區域化發展。發展高性能、多功能鞋面材料,超纖革、PU合成革、經編緯編面料、可降解材料、新型納米材料等高端鞋面鞋材,以及改性橡膠、高性能PU、TPU、TPR、EVA、MD及其它高性能、可降解新型高端鞋底鞋材。加快大眾運動鞋、專業訓練鞋等功能性產品研發生產,拓展矯正鞋、復健鞋、醫美鞋等康復類產品,促進分眾化、個性化、差異化發展。推進莆田眾協聯、晉江一品嘉等供應鏈平臺建設,引導鞋業上下游企業開展集中采購、互采互購。
按照“產業集聚化、產線智能化、產品高端化”的思路,加快發展食品加工、冶金、建材、特色輕工等傳統優勢產業,以提檔升級為主線,以智能化、綠色化為主攻方向,不斷提高資源優化配置能力和專業化協作分工水平,提升質量品牌和發展層次,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福建制造基地。
突出生態化、特色化發展,進一步延伸拓展食品產業鏈條,提升產品附加值,培育發展閩東北生態食品集聚區、閩西南休閑食品集聚區、沿海糧油加工產業帶、海洋食品產業帶、“茶酒兩紅”產業帶,打造形成“兩區三帶”食品加工業發展格局。到2025年,全省食品加工產業規模達到8500億元。
以福州、寧德、漳州、莆田等地為重點,推動寧德大黃魚、南日鮑魚、連江鮑魚、晉江紫菜、東山海捕水產品、漳浦牡蠣、詔安海洋生物制品、福清水產綜合加工等集聚發展。推進澤匯現代漁業產業園等項目建設,發展新型烤鰻風味產品,開展鮑魚全值化開發利用,提高斑魚冷凍加工品產量,推進大黃魚、對蝦、牡蠣、海帶、紫菜、海參精深加工。組織開展共性關鍵技術研發,全面提升水產品加工技術水平,加快開發海洋生物材料、海洋功能食品等海洋生物制品。推動傳統水產品加工智能化、自動化改造提升。
依托漳州、廈門、福州和莆田等地,建設蔬菜水果加工基地,發揮紫山、東方等重點企業作用,提升速凍蔬菜、脫水蔬菜、蔬菜粉、果蔬脆片等食品加工技術。推進康益實業現代化農產品加工基地、紫山食品產業園等項目建設,做大做強閩東南果蔬加工集聚區。加快寧德、三明、漳州、南平等食用菌生產基地建設,拓展新鮮食用菌出口市場,鞏固發展食用菌干制、罐藏、保鮮、速凍、凍干加工產品,開發食藥同源的高附加值真菌健康產品。加快閩南多品種罐頭生產基地、閩北清水筍罐頭生產基地建設,加大珍稀食用菌罐頭開發,打造清水筍罐頭品牌,拓展水產品、水果等罐頭產品。依托閩東南糧油加工集聚區和閩北糧食產區,發展優質米和高等級大米生產,拓展糧油精深加工產業鏈,開發色拉油、高級烹調油、營養調和油等油脂加工產品,以及特色油脂、功能性健康食品。
發揮圣農、正大等重點企業作用,加快建設南平、廈門、龍巖等畜禽產品加工基地,以及福州、莆田等禽蛋制品加工基地,拓展孵化養殖、食品加工、物流配送等全產業鏈。推動具有地方特色的雞、鴨、速食肉制品等產品工業化生產,引導畜禽肉制品向細分割、急冷凍方向發展,推動蛋制品向消毒分級的鮮蛋(潔蛋)及方便蛋制品方向發展。加快建設閩北、福州等乳制品加工基地,進一步優化乳制品結構,支持發展巴氏殺菌乳,適當發展發酵乳、乳酸菌飲品等液態乳制品,支持發展嬰幼兒奶粉、奶酪等高端乳制品。
以泉州、漳州為重點,打造閩南休閑食品產業集群,推進惠安、晉江、龍海等休閑食品產業園建設,帶動周邊縣市加快龍頭培育和產業集聚。運用大數據等手段分析食品消費需求,引導達利、盼盼等重點企業加快開發風味多樣、健康營養、食用方便的新型休閑食品,延伸拓展休閑食品產業鏈,加快開發高端兒童功能食品和應急代餐食品。鞏固提升烘焙食品、糖果巧克力、膨化食品、炒貨干果、蜜餞果脯、地瓜干制品、果凍、凍干食品等休閑食品市場占有率和品牌影響力,打造全國規模和影響力的休閑食品產業集群。
打造閩北、閩東、閩南三大茶區,推進武夷山香江茶業茶葉精深加工等項目建設,鼓勵天福、春倫、閩榕等重點企業開發茶飲料、茶保健品、茶化妝品等精深加工產品,延伸發展茶葉種植、精深加工及茶點生產、銷售、物流等全產業鏈。加快培育壯大知名茶企,持續打造武夷巖茶、福鼎白茶、坦洋紅茶、安溪鐵觀音、漳平水仙、平和白芽奇蘭等特色品牌。引導達利、統一、天福等重點企業大力發展無糖、健康營養、冷藏果汁、活菌含乳及功能飲料等特色飲料產品,開發植物蛋白飲料、谷物飲料、天然濃縮果蔬汁和復合果蔬汁飲料等產品。依托南平建甌、莆田涵江、寧德屏南等酒產業園區,發揮百威雪津、福矛、惠澤龍等重點企業作用,加大新產品研發創新,加快培育閩中啤酒、閩北白酒、閩東紅曲酒等酒類加工產業集群,擴大市場份額,打造特色品牌。
突出綠色化、集群化發展,推進節能降耗技術應用,促進產品結構調整和精深加工,重點發展高端鋼鐵、不銹鋼和有色金屬等領域產品。到2025年,全省冶金產業規模達到7100億元。
以三明、福州、漳州、泉州、寧德等地為重點,發揮三鋼、三寶、大東海等重點企業作用,推動產業向高端延伸及應用,打造綠色高端鋼鐵生產基地。優化提升鋼鐵產品結構,突破高性能裝備零部件合金鋼、冷軋硅鋼板等產品生產技術,補齊高端鋼材缺失關鍵環節,構建“冶煉—壓延—鋼材制品—鋼鐵產品服務”發展鏈條。圍繞低能耗冶煉技術,節能高效軋制技術,全流程質量檢測、預報和診斷、鋼鐵生產流程智能控制等升級需求,引導企業實施工藝技術和裝備升級改造。鼓勵企業應用工業機器人、機器視覺技術、5G無線通信技術等,加快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鋼鐵行業深度融合。
以寧德、福州、漳州等地為重點,發揮青拓、寶鋼德盛、福欣特殊鋼等重點企業作用,依托紅土鎳礦冶煉不銹鋼技術,提高雙相、含氮等高端不銹鋼產量,保持300系列不銹鋼產業發展優勢,拓展“紅土鎳礦原料—冶煉—熱軋—冷軋深加工—高端不銹鋼應用制品”產業鏈,重點發展精深加工、標準和非標配件以及成套設備、家具、建筑裝飾等應用產品。加強產品質量穩定性、表面質量、板形、品種開發等研究,為行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以龍巖、寧德、福州、三明等地為重點,發揮紫金礦業、中銅東南銅業、南平鋁業、中鋁瑞閩等重點企業作用,推進紫金礦業金銅新材料循環產業園、正威電子信息新材料科技城等項目建設,加快復合材料和電子工業用銅、高精銅帶、銅管、貴金屬靶材等產品規模化生產,開發海洋用銅,延伸金銅深加工產業鏈,加快壯大上杭銅工業園和寧德銅產業基地。發展輕量化車廂用和電子工業用高附加值鋁型材、高精度鋁板帶箔材等產品,打造福州鋁板帶、南平高端鋁材、三明將樂半固態鋁合金壓鑄等鋁加工產業集群。
突出新型化、環保化發展,著力推進創新轉型、產品結構調整,發展建筑衛生陶瓷、新型墻體材料等。到2025年,全省建材產業規模達到6200億元。
以泉州、福州、漳州等地為重點,提升晉江、閩清陶瓷產業區域品牌和集群發展水平。推廣行業先進工藝,引導九牧等重點企業開發應用薄型建筑陶瓷磚(板)生產、連續球磨工藝、高壓成型、衛生陶瓷智能化生產等技術,重點發展智能、節水、輕量化衛生陶瓷產品,開發大規格陶瓷薄板磚、多功能陶瓷磚等陶瓷新產品。推廣應用原料標準數據、壓機控制、高壓注漿、窯爐控制、自動檢測分選等智能技術。
以福州、三明、泉州等地為重點,優化墻體材料產業發展布局,做大做強福州、三明硅酸鈣板產業基地,推進全省裝配式建筑墻板產業基地建設。發揮金強建材等重點企業作用,開發生產與綠色建筑、裝配式建筑和海綿城市等建設相適應的高摻量、高孔洞率、高強度、多功能和自裝飾的高質量產品,提高協同處置淤污泥、建筑垃圾等廢棄物的水平。推廣應用原料精準制備、胚體成型切割、干燥(蒸壓)養護、窯爐優化控制、質量自動檢測等智能技術。
以龍巖、三明水泥產業基地為重點,發揮福建水泥、華潤、金牛、龍麟、紅獅等重點水泥企業作用,發展高品質水泥和特種專用水泥,加快發展預拌砂漿、高性能混凝土、裝配式混凝土建筑構配件及水泥制品。實施水泥企業節能減排技術改造,加快高效粉磨技術、高效能燒成系統技術、高效脫氮脫硫技術等新技術新裝備的推廣應用。以漳州、福州等地為重點,發揮福耀、旗濱等重點玻璃企業作用,開發應用平板玻璃生產節能降耗減排新技術、玻璃配料粒化技術、富氧或全氧燃燒技術,重點發展汽車、電子及太陽能用等高端玻璃深加工產品,推進玻璃生產過程數字化智能化改造,發展具有節能、安全等性能的建筑玻璃產品。
以泉州等地為重點,優化石材產業發展布局,推進石材企業集中入園和整合提升。引導溪石、水頭康利、奧力石業等重點企業發展深加工、高附加值的建筑飾面石材制品,提高加工精細化水平,延伸產業鏈。推進石材產業資源綜合利用技術應用,支持企業綜合利用邊角料、石粉等廢料研發生產人造大理石、石材馬賽克、加氣混凝土砌塊、石粉磚、石粉脫硫劑、機制砂等產品,提高石材綜合利用水平。
突出特色化、流派化發展,著力推動福建傳統工藝振興,提升工藝美術、家裝日用品、造紙及紙制品等。到2025年,全省特色輕工產業規模達到5500億元。
挖掘特色歷史文化,發揚傳統優勢技藝,重點加大雕塑、漆藝、工藝陶瓷、工藝花畫、竹草藤編織、金屬工藝品、抽紗刺繡、戲裝道具、民間工藝品等工藝美術傳承和發展。加快德化城東陶瓷園、國際陶瓷藝術城、惠安雕藝文化創意產業園、莆田工藝美術城、仙游工藝產業園、中國(福州)木根雕示范基地等產業集聚區發展,依托中國(莆田)海峽工藝品博覽會、中國(仙游)紅木家具精品博覽會、中國(惠安)國際雕刻藝術品博覽會、中國德化陶瓷博覽會等展會平臺,提升福州壽山石雕、仙游古典家具、惠安石雕、德化陶瓷、建陽建盞等區域特色品牌。支持高等院校增設工藝美術相關專業,加強與國家、省工藝美術大師合作,以名師、名人帶動名企、名縣,促進工藝美術傳承保護、人才培養和研發創新。
以漳州、三明等地為重點,大力發展傳統和新興家具制造、鐘表、嬰童用品和竹木加工等,不斷提升產品市場競爭力。發揮櫥柜、中藝家具、國輝集團、紅梅家具、東陶、航標、松霖等企業作用,推動松霖智能家居、吉信德寵物家俱智能生產等項目建設,強化新一代信息技術在泛衛浴、智能家居、教育家居用品等新興家具產品的融合應用,提升產品附加值。推進漳州鐘表產業園區建設,舉辦中國鐘表設計大賽,加強國際技術交流,打造中國鐘表名城。提升青蛙王子、絲耐潔、愛潔麗、星輝、麥凱制造等企業智能化水平和工業設計水平,重點發展嬰幼童護理、玩具等用品,提升產品質量標準和水平。發揮標準木業、華宇、杜氏木業等重點企業作用,提升福建竹木加工產業綠色化、智能化水平,重點發展竹木家居產品,拓展竹精深加工領域,提高竹木資源循環利用效率。
引導恒安、玖龍、聯盛、青山紙業等企業加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提升設計集成能力和生產工藝技術裝備水平。重點提高生活用紙、包裝用紙及紙板、特種紙及紙板的產品質量,優化品種結構,研發制漿造紙纖維資源綜合利用和循環利用技術,推動資源能源高效合理利用。
按照“領域聚焦、重點突破、融合發展”的思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行業應用為牽引,聚焦有發展基礎和條件的細分領域,通過政策支撐和創新引領,持續壯大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車、生物與新醫藥、節能環保、海洋高新等新興產業,加快新技術新產品的試點示范和推廣應用,培育一批特色鮮明、優勢互補、結構合理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到2025年,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產值比重提高到23%。
突出精深加工、高值應用,加強核心技術攻關,著力做大做優先進基礎材料,突破一批關鍵戰略材料,提高新材料產業的支撐能力。
大力推進有色、石化等量大面廣的基礎性原材料技術提升,重點突破先進基礎材料關鍵共性技術,推進優勢產能合作,提升產業整體競爭力,實現基礎材料由大變強。高性能有色金屬材料重點以高強高韌鋁合金、高強變形鎂合金、高強高導銅合金、耐蝕耐磨銅合金等先進有色金屬材料為重點,發展重大工程急需、嚴重依賴進口的新一代大品種有色金屬材料。化工新材料重點鞏固發展高性能聚烯烴、高端工程塑料、特種合成橡膠、新型涂層材料等先進高分子材料,大力發展氟新材料;提高化工新材料整體自給率,加快精細化工的綠色工藝和產品開發,重點突破高端表面活性劑、電子化學品等高端精細化工產品。先進無機非金屬材料重點建設特種陶瓷材料生產研發基地,加快碳化硅纖維、氮化硅纖維和透波/吸波材料、陶瓷先驅體材料和陶瓷基復合材料的研究及產業化應用。高性能纖維及復合材料重點突破高性能碳纖維、對位芳綸纖維的系列化、產業化技術,提高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芳砜綸纖維的產能,加速研制聚苯硫醚纖維和聚四氟乙烯纖維,開發纖維增強和顆粒增強的樹脂基、金屬基、陶瓷基先進復合材料及構件。
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及我省產業提升需要,重點發展一批關鍵戰略材料,提高材料成品率和性能穩定性,完善原輔料配套體系,實現產業化和規模應用。稀有稀土功能材料重點引導廈門鎢業、星宇科技等企業大力發展稀土永磁、儲氫、發光、催化等高性能稀土功能材料和稀土資源高效綜合利用技術,提高稀土產品附加值。加快建設龍巖、三明稀土工業園,延伸稀土深加工及應用產業鏈,推進長汀金龍稀土永磁材料三期項目建設,加快產業集聚。加快建設中國(廈門)鎢材料生產、應用和研發基地,推動硬質合金材料、涂層技術等關鍵技術研發與產業化,重點發展硬質合金工具、刀具、數控刀片、整體刀具等高端產品。發揮三祥新材等企業作用,開發鎂鋁合金輕量化產品,發展納米陶瓷材料、氧化鋯功能陶瓷、氧化鋯結構陶瓷高性能研磨材料等。鋰電新能源材料重點發揮廈鎢新能源、青美、杉杉等企業作用,發展正極、負極、隔膜、電解液等關鍵材料和電池構件、包材等配套材料,研究開發高能量密度電極材料。推動廈門、三明、寧德等新能源電池材料生產基地建設,擴大鋰電正極材料生產規模。加強鈷、鋰資源跟蹤開發,加強冶煉副產品(伴生產品)中相關元素的應用,提升鎳鈷錳酸鋰/鎳鈷鋁酸鋰、富鋰錳基材料和硅碳復合負極材料安全性、性能一致性與循環壽命。建立廢舊電池回收體系,為電池材料生產提供保障。石墨烯重點以福州和廈門為創新核心區,以廈門火炬高新區、泉州晉江和三明永安為產業集聚區,打造“兩核三區”產業發展格局。加強石墨烯材料規模化制備和微納結構測量表征等共性關鍵技術攻關。聚焦復合材料、能源材料、導熱材料、電子信息器件、環保健康產品等石墨烯應用材料與功能器件領域開展應用技術研發,重點突破超薄石墨烯導熱膜的低成本、連續成卷生產技術,石墨烯分散技術、表面修飾技術,以及石墨烯功能材料的產業化應用技術。
緊緊把握碳達峰、碳中和要求帶來的新能源產業發展機遇,大力發展光伏、風電、氫能、智能電網和儲能等新能源產業,突出高效、經濟、創新發展,加快新能源在多領域的推廣應用,打造集研發、制造、應用于一體,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沿海新能源產業創新走廊和技術、標準、成果、裝備輸出高地。
以莆田、泉州異質結電池及生產裝備創新發展產業園為主要集聚區,大力培育異質結電池大規模生產制造與光伏電站運營的核心企業,加快自主建設超薄HDT高效異質結太陽能電池項目。推動建設PERC等高效光伏電池項目,發展半片技術、疊片技術、雙玻等光伏組件產品。加強產業鏈上下游配套,著力引進N型硅片、靶材等關鍵材料以及晶體加工設備、電池組件、光伏電池激光加工設備、光伏逆變器等生產制造企業。培育“漁光互補”光伏產業,推動建設漂浮式太陽能光伏發電項目,實現水上發電、水下養殖“漁光互補”。
堅持以資源開發帶動產業發展,吸引有實力的大型企業來閩發展,不斷延伸風電裝備制造、安裝運維等產業鏈,建設福州江陰等海上先進風電裝備園區。以興化灣—平海灣海上風電產業園為主體,加快推進8兆瓦及以上大功率海上風電設備研制及使用。以風電成套機組設計和組裝為核心,帶動風電關鍵零部件發展,加快發展海上風電大部件更換運維平臺、海上風電運維服務船、風機塔筒、海上風電鋼結構、風電機組等產品。推動福建三峽海上風電國際產業園等項目建設,培育發展海上風電裝備產業,建設高端海上風電裝備制造基地。
以福州氫能產業基地等為核心打造制氫、儲氫、運氫、加氫全產業鏈,推進加氫機、控制閥組、氫氣壓縮機、液(氣)氫貯罐等裝備的研發制造。發揮廈門金龍、重汽海西汽車、雪人股份等重點企業作用,壯大氫燃料電池客車、物流車(含冷鏈物流)、專用車等生產規模,加快引進和培育制氫、儲運氫、加氫站相關設備、氫燃料動力電池系統、電堆及其核心部件等產業化項目,打造海峽西岸重要的氫燃料電池及汽車產業制造高地、核心技術創新區和示范應用基地。
發展特高壓、超高壓、特高壓大型高效節能變壓器、換流變、斷路器、全封閉組合電器等智能化輸變電裝備及高端配套零部件。研制特高壓特種及專用電纜,高強度高等級電氣絕緣子,配網自動化設備及系統。提升電網信息智能傳感器、輸電線路可視化設備、故障錄波設備制造能力。開展儲能系統整體設計及電力輔助補償技術研究,開發多類型、大容量、低成本、高效率、長壽命的儲能系統。推動靈活交流輸電、柔性直流輸電、分布式能源并網、電網調度平臺、智能變電站監控等智能電網核心裝備生產自主化,推動融合光伏、充電設施、智能用電設施等綠色能源網絡發展。
積極引導寧德時代、亞南電機等企業帶動供應鏈與生態伙伴企業集聚發展,推動儲能專用鋰電池產品的技術迭代與產品升級,針對UPS/備用、住宅/家儲、無線基站儲能、工商業儲能、電網側儲能和發電側儲能等不同應用場景和需求,分別開發適用于長時間大容量、短時間大容量、分布式以及高功率等模式應用的先進壓縮空氣儲能、梯次利用電池儲能等高效光儲、風儲設備,加快風光火儲互補、先進燃料電池、高效儲能等關鍵技術和智能控制系統研發及產業化。大力發展電池管理系統(BMS)、儲能變流器(PCS)、能量管理系統(EMS)、儲能PACK、充電樁及“光儲充”一體化等終端產品。配套發展真空攪拌機、涂布機、強力軋膜機、高速分切機等電池極片制造裝備及PACK檢測設備制造。推進儲能電池正極材料、負極材料、隔膜、電解液等儲能材料企業集聚。
突出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著力推動“電動福建”建設,堅持整車和配套同步發展。
加快建設福莆寧新能源乘用車、廈漳新能源客車、三明新能源商用車、龍巖新能源物流和專用車生產基地,發揮上汽寧德、東南汽車、云度新能源、金龍集團、中國重汽福建海西汽車、龍馬環衛等重點企業作用,帶動上下游企業發展,壯大新能源汽車整車、電池、電機、電控及其他汽車關鍵零部件企業,延伸新能源汽車全產業鏈。積極支持有條件的地方發展氫燃料電池汽車。
加快寧德時代動力電池擴能項目建設,壯大動力電池產業集群,重點突破電池能量密度、安全性、穩定性技術,支持研發應用新一代長壽命、高安全性動力電池,不斷降低生產成本,擴大產業規模,保持產品技術。鼓勵企業開展電池租賃業務,構建動力電池回收利用體系。引導廈鎢勢拓御能、萬潤新能源、寧德時代電機等重點企業研發高性能驅動電機和電控技術,不斷提升驅動電機和電控系統的集成度、能量效率和智能化水平。
加快整車高壓觸電防護技術、高壓配電裝置小型化、超快速充電、V2G充電、儲能充電、無線充電等技術研發,大力發展車載充電設備、大功率快速充電設備、電池快換技術及設備。開展充電接口溫度監控、電子鎖、絕緣監測、接口兼容性檢測、通信安全和泄放電路等安全防護技術研究,加快直流快充、無線充電等新模式的安全防護技術研究。發揮科華偉業、興華動力等企業作用,加快發展充(換)電設備。
堅持創新和特色發展,重點發展生物藥、化學藥、中藥、醫療器械和生物制造等產業。
依托海滄生物醫藥港產業集聚區,發揮特寶、萬泰海滄、未名生物等重點企業作用,開發蛋白質及多肽藥物、疫苗、抗體藥物、干細胞等生物技術藥物。發揮廈門大學國家傳染病診斷試劑與疫苗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平臺優勢,聚焦分子生物學、發酵工程、基因工程、蛋白工程、抗體工程等現代生物技術,加快蛋白質及多肽藥物、疫苗、人源化/人源單克隆抗體藥物、干細胞等細胞治療產品、核酸藥物及基因治療藥物,以及新一代宮頸癌疫苗、尖銳濕疣疫苗、流感疫苗、治療性乙肝疫苗等的研發、臨床試驗和產業化,延伸拓展生物醫藥產業鏈。
發揮福州、柘榮等地化學原料藥產業基礎、研發資源、檢測評審等優勢,支持福抗藥業、麗珠福興等重點企業發展單品抗生素,鼓勵廈門金達威等重點企業建設維生素生產基地。發揮海王福藥、南方制藥、天泉藥業、力捷迅、廣生堂、南少林藥業等重點企業作用,優化生產工藝,做大化學原料藥優勢品種。依托福建省核受體藥物工程研究中心、福建省癌癥和神經退行性疾病轉化研究重點實驗室等研發平臺,加快抗耐藥菌感染、抗腫瘤、抗病毒、心腦血管治療、神經系統及自身免疫系統治療等新結構、新靶點、新機制的創新藥物研發。推進控緩釋、新型長效、脂質體、靶向制劑、納米制劑等高端制劑技術的產業化應用。
加快中藥傳承創新,引導漳州片仔癀、廈門中藥廠、同溢堂、承天藥業等重點企業開發經典名方和中藥新藥,推進名優中成藥的二次開發,做大做強傳統名優中成藥品種。發揮福建省經典中藥復方工程研究中心、福建省中藥學重點實驗室等平臺優勢,開展中藥藥效成分的發現、藥效評價和作用機制以及藥效關聯的質量評價和中成藥制劑新技術等關鍵技術研發。加快建設一批閩產道地藥材和區域優勢中藥材標準化種植基地,支持建設南少林藥業、天人藥業、承天藥業等畬藥加工基地。推動傳統優勢中藥產品的海外認證,加強閩港澳中醫藥合作,拓展國際市場。支持開發特殊醫用食品、械字號產品、中藥日化產品、中藥功能性食品等中藥大健康產品,加快中藥產業集聚,延伸拓展產業鏈。
結合醫療器械行業科技化、精細化發展趨勢,引導大博醫療、艾德生物、邁新生物等重點企業發展骨科植入類醫用耗材、腫瘤分子診斷、免疫組化診斷等。依托海滄生物醫藥港、閩西(長汀)醫療器械產業園等產業集聚區,推進分子診斷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健康智能診斷技術工程研究中心、中醫四診智能診療設備工程研究中心等一批創新平臺建設,加速發展體外診斷儀器、試劑、健康監測裝備等新產品,推動高特異性分子診斷、生物芯片等新技術發展,拓展老年健康、保健器材、日常防護等健康產業。
發揮安發生物、海匯生物等重點企業作用,支持開發天然產物、纖維素復合改性材料及其衍生物產品、植物生物活性物質產品,推進高值化利用。發揮福建師范大學工業微生物發酵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福建省植物功能生物學與綠色農業重點實驗室等平臺作用,加快合成生物學、酶工程、發酵工程等生物工程技術研究及其產品開發,提高微生物制造技術水平。支持利用微生物細胞轉化或酶催化技術將淀粉和生物質轉化為生產所需的生物材料,發展生物基綠色化學品、生物基高分子材料、維生素、輔酶和氨基酸等產品。
堅持節能化、循環化和低碳化,大力發展大氣治理設備生產和技術示范基地、固體廢物設備生產和技術示范基地、紫外C技術設備生產和膜技術設備生產基地及資源綜合利用示范基地,引導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集聚發展,進一步提升技術集成和整合能力。
加大先進節能低碳環保技術、工藝和裝備的研發力度,發展智能風機水泵節電設備、智能空壓機節電設備、節能機械等產品,開發高效率和超高效率電機系列產品、三相異步電機、氫燃料電池空氣壓縮機、節能型新風系統、稀土永磁電動機及控制器一體化技術裝備,提高電動工具等產品質量和檔次。著力提升高效節能產品自主開發能力和產業化水平。支持合同能源管理,提高節能技術服務能力。
推動大氣污染防治環保裝備發展,重點在電力、水泥、垃圾焚燒、鋼鐵、冶煉等煙塵處理領域,發展煙氣脫硫脫硝、有機廢氣凈化、轉爐煤氣凈化回收、有機溶劑回收裝置成套裝備,開發電袋復合除塵、移動極板靜電除塵等技術設備和大型垃圾焚燒成套設備。推動水污染防治環保裝備發展,重點發展膜材料和組件、高濃度難降解工業廢水成套設備、垃圾填埋滲濾處理、紫外線消毒等技術與設備。
加大產學研對接,發展火電、鋼鐵企業脫硫石膏、粉煤灰、鋼渣等大宗固體廢棄物的資源化綜合利用技術裝備。立足石化、冶金、建材等重點行業應用優勢,發展余熱余壓利用裝備、能源優化系統等產品,實現資源集約化、高效化利用。推廣和應用大型廢鋼破碎剪切和廢舊電器、廢舊汽車拆解回收利用工藝技術。鼓勵廢舊汽車、廢舊工程機械、廢舊機床等產品零部件再制造,推廣廢有色金屬、廢塑料、廢舊電器、廢鋼鐵、協同處置垃圾、污泥資源化處理工藝技術。
重點發展真空絕熱板(VIP板)、聚氨酯硬泡體保溫材料、酚醛泡沫保溫材料、干粉保溫材料、防水材料、混凝土外加劑等材料。加大建筑工業及防水隔熱、冷庫、儲罐、冷藏車、建筑工業、防水隔熱、保溫隔熱、冰箱、太陽能熱水器、船舶等行業領域節能材料推廣應用,提升節能、環保等綜合效益。
大力實施建設“海上福建”行動,積極向海洋要空間,加快培育高技術船舶制造、海洋工程裝備、海洋藥物和生物制品等海洋高新產業,把海洋資源優勢逐步轉化為經濟優勢,努力在發展海洋經濟上實現更大突破。
發揮馬尾造船、廈船重工、東南造船等重點企業作用,加快發展深海采礦船、郵輪型客滾船、高端遠洋漁船等高技術船舶;支持廈門建設郵輪生產基地和游艇帆船國際展銷中心,支持福州等地建設游艇工業園區及游艇碼頭,培育發展郵輪游艇產業;依托閩江口、三都澳和廈漳灣等船舶修造產業基地,發展船舶修造產業。推動省內外優勢企業開展電動船舶全產業鏈合作,支持開展電動船舶及其動力系統、充電設施等研發和制造,推動漁業輔助船舶、豪華游艇、港作拖輪、閩江貨船和游船等示范項目建設,發展壯大電動船舶產業。
結合我省水產養殖業發展需求,加強深遠海養殖裝備研制和關鍵技術突破,加快發展深海養殖漁場、鮑魚養殖平臺等深遠海養殖裝備。推動海洋裝備制造關鍵技術產業化示范,延伸從裝備設計、集成到設備制造、基礎材料配套服務為一體的海洋裝備制造產業鏈。
發揮我省海洋生物資源優勢,培育海洋生物創新基地,支持利用現代生物技術對海洋資源進行高值化綜合開發利用,建設新型高附加值海洋基因庫、酶資源庫、微生物種質資源庫。發展海洋功能食品,研發新型高值海洋精深加工產品。支持應用現代生物技術,從海洋生物中提取海洋新型酶類,生產功能食品和生物制品;發展海洋生物功能蛋白、肽和寡糖類飼料添加劑,以及貝殼源鈣營養補充劑產品。發展高效海洋生物創新藥物,推動海洋動物疫苗與診斷試劑、海洋動植物生物反應器藥物的開發生產。
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強化科技自立自強,加快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促進福建制造向福建創造轉變。到2025年,省級以上工程研究中心、企業重點實驗室、企業技術中心分別達140個、120個、750個。
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落實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企業研發經費分段補助等創新激勵政策,推動企業進一步發揮創新主體作用,加大研發經費投入,著力提升有研發活動的企業比重。創新企業科技服務,引導企業注重向研發設計、品牌營銷延伸,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推動企業組建研發中心、實驗室和檢測中心等研發機構,持續擴大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活動覆蓋面。鼓勵行業重點骨干企業引領上下游企業加強產業協同和技術合作攻關,加快構建協同創新體系,提升產業鏈創新水平。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支持企業和高校院所組建知識產權聯盟。
布局建設產業創新平臺。高水平建設福廈泉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增強輻射功能,以沿海科技創新走廊帶動內陸建設重點產業協同創新平臺,完善產業區域創新體系。全力建設金磚國家新工業革命伙伴關系創新基地,在政策協調、人才培養、項目開發等領域加強國際創新合作。積極引進“大院大所”等重大科研機構,吸引和對接全球創新資源,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在境外設立研發中心等“創新飛地”,拓展產業科技合作網絡。加快國家和省級產業創新中心、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和新型研發機構等創新平臺建設,推動各類創新平臺向企業開放創新資源。支持行業領軍企業、科研院所、高校等聯合建設制造業創新中心,主動融入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網絡,完善創新機制和運行機制,增強對企業創新的服務支撐能力。
提升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水平。推動增材制造、物聯網智能感知應用、鎢深加工產業、智能化通信制造業、機器人基礎部件與系統集成產業、數字化柔性裝備與柔性制造、環境友好高分子材料、工業云制造、生態環保產業、不銹鋼產業等制造業創新中心加快建設,積極培育新的制造業創新中心,強化制造業協同創新能力。
推動制造業創新中心資源開放共享。引導企業與、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開展多種形式的協同創新和技術合作,借助創新中心平臺資源提升企業創新能力。推動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為產業集群和行業中小企業提供技術集散和輻射、信息集聚與擴散、共性技術開發和推廣應用、技術服務與咨詢等服務。
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建立健全產業重點攻關技術目錄(庫),完善科技重大專項“揭榜掛帥”攻關機制,聚焦前瞻性、顛覆性、“卡脖子”等關鍵技術領域,強化重大科技攻關。圍繞集成電路、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等重點產業,推進大型骨干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上下游企業、行業協會和產業聯盟等組建產學研聯合體、新型研發機構,推動知識產權共享、通用基礎設施共建或共享,強化關鍵缺失環節與核心技術聯合攻關。組織實施一批省級科技重大專項,支持企業牽頭或參與實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攻克關鍵共性技術、工藝及裝備,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
集成電路領域。豐富知識產權IP核和設計工具,完善HBT和0.25微米PHEMT工藝;推動12英寸ID內存芯片生產與技術革新,推動先進制造和特色制造工藝發展,加速化合物半導體研發和應用,加強砷化鎵射頻芯片、氮化鎵/碳化硅高功率芯片制造;提升封裝測試產業發展水平。
高端裝備領域。以提升可靠性和精度保持性為重點,提高高端數控機床與基礎制造裝備的設計制造技術水平。圍繞汽車、機械、電子、輕工、化工和危險品制造等工業機器人、特種機器人,以及醫療健康、家庭服務、教育娛樂等服務機器人應用需求,積極研發新產品,促進機器人標準化、模塊化發展。
新能源汽車領域。提升動力電池、驅動電機、先進變速器、輕量化材料、傳感器、控制芯片、車載智能終端及操作系統、智能互聯、快速充電等核心技術的工程化和產業化能力。發展整車輕量化技術、低滾阻輪胎、車身外形優化設計。
新材料領域。加快研發光電材料、儲能材料、石墨烯關鍵共性技術并產業化。發展新型高容量La-Y-Ni儲氫合金,推動釹鐵硼永磁材料創新,重點打造稀土永磁電機產業集群。加快稀土精深加工開發,打造龍巖、三明等地高性能稀土材料研究中心和產業發展基地。推動紡織化纖功能涂層材料等新型功能材料產業關鍵技術研發。
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完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激勵機制,提升中國·海峽創新項目成果交易會、國家技術轉移海峽中心和中科院科技服務網絡福建中心等創新服務平臺功能,重點推動科技成果在閩落地轉化。發揮中科院海西研究院、廈門大學、福州大學等高校科研院所創新要素集聚的優勢,形成具有產業特色的科技創新中心,推動高校科技成果對接轉化。健全以技術交易市場為核心的技術轉移和產業化服務體系,完善科技成果信息發布和共享平臺。
堅持鍛長板和補短板并重,突出強鏈、補鏈、延鏈,促進重點產業鏈企業加快技術改造升級,強鏈條上水平,加快突破產業基礎領域薄弱環節,補齊產業鏈短板,引進建設產業鏈重點項目,積極擴大有效投資,延伸產業鏈條,著力打造若干條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產業鏈。“十四五”期間,全省每年組織實施省重點技改項目500項以上,產業基礎能力提升項目30項以上。
全面推行技術改造。圍繞產業鏈現代化建設、傳統優勢產業改造升級和先進產能擴張等重點領域,引導企業對標國際先進水平實施技術改造,推動設備更新改造、產品升級換代、先進技術開發應用,擴大技術改造投資,鞏固提升產業鏈優勢環節。加大技改政策引導力度,組織實施重點技改項目,發揮技改獎補和融資支持專項政策作用,為企業技改提供有力政策支撐。引導企業深化產業鏈延伸,對產業鏈中的關鍵領域、薄弱環節和共性問題等進行整體技術改造,暢通產業鏈、供應鏈。支持企業更多采用自主設備實施生產線改造、設備更新,增強技術裝備自主保障能力。
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堅持應用牽引,組織實施產業基礎能力提升工程,提升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先進基礎工藝、關鍵基礎材料、產業技術基礎和工業基礎軟件發展水平。支持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首批次新材料研發和推廣應用,推動產業鏈關鍵產品自主可控,推進關鍵基礎材料產業化、規模化發展,發展一批核心基礎零部件,提高產業基礎制造和協作配套能力。完善重點產業技術基礎體系,創建一批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圍繞嵌入式軟件、工業控制軟件、工業APP、集成電路設計等重點領域,實施一批重點工業基礎軟件產業化項目。
完善產業技術基礎體系。圍繞可靠性試驗驗證、計量檢測、標準制修訂、認證認可、產業信息知識產權等技術基礎支撐能力,依托現有第三方服務機構,創建一批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建立完善產業技術基礎服務體系。結合產業發展需要,持續改造升級實驗驗證環境、儀器設備,形成與重點產業和技術發展相適應的支撐能力。
培育一批強基骨干企業。持續培育一批專注于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先進基礎工藝、關鍵基礎材料、產業技術基礎和工業基礎軟件等細分領域的骨干企業。完善市場機制和政策環境,健全協作配套體系,支持“雙創”平臺建設,鼓勵具有持續創新能力、長期專注基礎領域發展的企業做強做優。優化企業結構,逐步形成一批支撐整機和系統企業發展的基礎領域中小企業。鼓勵基礎企業集聚發展,優化資源和要素配置,形成緊密有機的產業鏈。
推動重點基礎產品示范應用。以需求為牽引,針對重點基礎產品、工藝,組織企業參與實施包括關鍵技術研發、產品設計、專用材料開發、先進工藝開發應用、公共試驗平臺建設、批量生產、示范推廣的“一條龍”應用計劃,促進整機(系統)和基礎技術互動發展,協同研制計量標準,建立上中下游互融共生、分工合作、利益共享的一體化組織新模式,推進產業鏈協作。
強化產業鏈項目引進建設。圍繞主導產業、優勢產業、新興產業等重點領域,深入開展產業鏈梳理分析,找準產業鏈堵點、斷點,編制產業鏈關鍵缺失環節招商目錄,謀劃生成一批高技術、高效益、高質量的產業鏈填平補齊項目。緊盯世界500強、全國500強、全國民企百強、臺灣百大等重點企業,強化項目招商,著力引進一批產業鏈高端環節項目,優化投資結構,推動產業鏈向高附加值環節延伸。完善項目掛鉤幫扶機制,加強項目跟蹤服務和要素保障,推動項目加快建設投產,保持工業投資穩定增長,提升產業鏈建設水平。
充分發揮多區疊加優勢,推動閩東北、閩西南兩大協同發展區建設,推動構建省際產業鏈信息對接平臺,加強數據、信息、資源和能力共享,積極融入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對外開放新高地。到2025年,在國內產業循環中打造一批具有福建特色的重點產業關鍵環節,部分產業在國內產業循環中發揮引領作用。
推動兩大協同發展區建設,促進省內循環。以閩東北、閩西南兩大協同發展區為抓手,持續推進重大產業項目、重點平臺建設,形成各具特色、優勢互補、山海聯動、城鄉融合的產業發展新格局。推動協同發展區內部和協同發展區之間產業鏈合作,構建相對完整的產業鏈條,促進省內循環暢通。加快提升福州、廈門、泉州等中心城市綜合承載力、核心競爭力和輻射帶動力。推進沿海地區產業向山區梯度轉移,謀劃一批重點項目,加快老區蘇區產業振興。
加速省際產業對接合作,嵌入國內產業循環關鍵環節。著力提高動力電池、紡織服裝、新型顯示、數字應用等產業鏈關鍵環節競爭力,依托國內產業循環,開拓國內市場。深化泛珠區域合作,加強與兄弟省市產業戰略合作,優先在電子信息、數字經濟、紡織服裝、汽車制造等重點行業,推動構建區域產業鏈共同體,加強產業鏈互補合作,開展園區共建、產業鏈協同,增進比鄰協同,促進優勢互補。積極布局專業化物流中心,完善應急物流基礎設施,提升區域制造業物流供應鏈保障能力。
加快國際產能合作,積極融入國際產業大循環。加快“走出去”,深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產業合作,共建產業園區,開拓國際產品市場。積極“引進來”,在電子信息、先進裝備制造等領域積極引進境外智力資源,聯合開展技術研發和產品創新,鼓勵擁有先進技術和知名品牌的境外企業,通過并購、增資等方式參與我省傳統優勢產業企業重組,推動產業創新升級。持續深化與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成員國在科技創新和經貿產業等領域合作交流。發揮自貿試驗區作用,推動電子信息、生物與新醫藥、新材料等高端制造業擴大開放合作,著力引進國際先進企業的研發中心和高端制造環節技術。
主動對接融入國內循環。加強與兄弟省市的技術和產能合作,融入國內技術、人才、生產的內環,合力提升現有產業能級,研發高品質、高附加值產品。鼓勵企業積極擴大網絡購物、在線教育、遠程醫療等線上消費,完善“互聯網+消費”生態體系,促進線上線下融合,拓展國內市場。加強國際國內標準銜接,支持外向度高的鞋服、輕工、食品等行業企業推進內外銷產品同線同標同質,促進出口產品轉內銷。
積極擴大國際市場合作。深化國際技術聯合攻關、人才培養、市場培育,提升外資利用水平。推動多方建立產業鏈供應鏈應急協調和管理機制,共同維護產業鏈供應鏈全球公共產品屬性,共建產業鏈利益共同體。以國際抗疫合作為契機,加強“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產業鏈供應鏈合作,在有條件的國家和地區建設一批境外產業合作園區,鼓勵工程機械、船舶、紡織、輕工、建材等優勢產業向境外拓展空間,同時吸引有技術優勢的外企來閩投資,開展產業深度合作。
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推動人工智能、5G、物聯網、區塊鏈、云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發展,發展服務型制造新業態新模式,實現數字經濟為制造業賦能升級,促進產業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發展。到2025年,關鍵業務環節全面數字化的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比例達66%以上,省級工業互聯網示范平臺數達20個以上。
深入推動智能制造。重點在石油化工、先進裝備制造、建材家居、現代紡織服裝等行業實施數字化智能化改造,加快推進“機器換工”,提升制造裝備的數控化率和智能化水平。開展數字化改造技術挖掘,推廣傳感器、工業軟件、網絡通信系統、新型人機交互等應用。推動企業提升數字化管理水平,支持企業實施信息化系統建設與整合,運用工業大數據實現生產過程及設備狀態的智能監控管理,優化生產工藝流程。加快智能工廠和數字化車間建設,促進生產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細轉變,實現傳統企業智能化改造。推動傳統產業供應鏈數字化重構,開展重點領域、中小企業、產業集群智能轉型示范,發展C2M數字工廠等新業態新模式。大力推進機器視覺、深度學習、語音識別等人工智能技術在制造業領域的創新應用。
推動產品與制造裝備“智能”躍升。支持優勢科研機構、高端裝備企業加強與人工智能企業作,利用人工智能技術為產品與制造裝備賦能,研發具有新一代HCPS(人—信息—物理系統)特征、高度智能化、宜人化、高質量、高性價比的產品與制造裝備,推動制造業由“數控一代”向“智能一代”躍升。
實施智能產線、智能車間、智能工廠示范。鼓勵先進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現代紡織服裝等行業率先推廣應用人機協作、數據分析、智能感知等技術,通過解決復雜系統的建模、實時優化決策等關鍵問。
特氟龍噴涂,鐵氟龍噴涂,四氟噴涂-鎮江開元特氟龍技術有限公司http://23856t.com/